一個家庭能夠興旺發達,一方面是事業紅火,另一方面是人才輩出,人丁興旺。
家庭的發展,外界因素是客觀的,也是難以改變的,內在因素是主觀的,也是容易改變的。
古語有雲:「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。」
只要一個人堅持變好,即便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也會有所作為;如果一個人堅持變壞,就是萬貫家財,也能敗光。因為人的「善變」性,導致勝敗皆在「自我」。
對于家庭來說,變好需要齊心協力,變壞有了一個人就可以了。
要明白,「家落敗,皆有因」:家裡出現了以下4種人,多半要走向衰敗,一定要警醒。
第一,挑撥離間的人
俗話說:「家和萬事興。」
家人相處,以和為貴。可是,有的家庭裡,兄弟姐妹反目成仇,妯娌之間鬧得不可開交,婆婆和媳婦變成了水火不容的關係。
最可怕的是,家庭裡有了挑撥離間的人,還渾然不知,反而把心中的怨氣,無限放大。
春秋時期,叔孫豹在魯國做宰相,家庭非常紅火。
他手下有一個奴僕豎牛,常常借用主人的名義,發號施令。
豎牛嫉妒叔孫豹的兒子仲壬,還起了歹心。背著叔孫豹,豎牛把仲壬帶到國君面前,並且得到了國君的禮物——一個玉環。
國君的禮物很貴重,不能隨便拿出來。可是,仲壬想把玉環戴在身上。于是問豎牛,父親會同意他佩戴嗎?
豎牛說,他已經請示過了,可以戴的。
叔孫豹看到兒子戴著國君送的禮物,非常生氣,不念父子之情,把兒子加害了。
後來,豎牛挑撥叔孫豹和兒子孟丙的關係,導致孟丙被趕出去了。
當叔孫豹生病時,家裡的人,都被豎牛控制住了。叔孫豹過世後,豎牛卷走了所有的錢財,逃之夭夭。
結局真的難以想象。叔孫豹英明一世,卻被一個奴僕挑撥離間,讓家庭消亡了。
家人之間的關係,是骨肉相連的。如果有人從中挑撥,日常的矛盾就會放大,把愛變成仇恨。
因此,任何時候,都要學會用愛去包容家庭矛盾,不要輕信任何人的挑撥。即便有深仇大恨,也要放下,主動退讓,別做骨肉相殘的事情。
第二,唯利是圖的人
我的外婆過世的時候,留下了一個大木箱子,裡面有一些銀子,還要一些刺繡作品。
就在大家悲傷不已的時候,箱子不見了。經過一番查探,發現是小舅舅搬回自己家裡去了,美其名曰——要保管好。
後來,小舅舅不願意把箱子拿出來。他說,母親健在的時候,他送飯的次數最多,理應拿一些東西,作為補償。 一個大家庭,因為一個箱子,鬧得不可開交,從此親戚關係都弄丟了。
人為財死,鳥為食亡。家人之間的關係,最容易被財產的問題困擾。
父母對兒女,無法做到「兩碗水端平」,兄弟姐妹之間,因為借錢或者幫忙的事情,導致心裡失去平衡。
誰都不願意讓家裡的財產,被某個人獨吞。
好的家庭裡,大家會這樣認為——不管財產在誰的手裡,都是「肥水不流外人田」。當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,這些財產仍舊可以共用。可惜,能夠這樣想的人,不多。
第三,好吃懶做的人
曾國藩說過:「天下古今之庸人,皆以一惰字致敗,天下古今之才人,皆以一傲字致敗。」
平庸的人,多半是因為懶惰;有能力的人,後來失敗了,多半是因為驕傲。
曾國藩小時候,資質平庸,一本書拿在手裡,反反復複讀很多次,都記不住。有一次,他的書房背書,一個小偷趴在房梁上,想要找機會偷東西。幾個小時過去了,曾國藩還沒有背完書,小偷很不耐煩,從房梁上跳下來,把書背了一遍,憤憤不平地走了。
可惜,天資聰明的小偷,沒有努力讀書,一事無成;曾國藩靠勤勞的習慣,成就了自己。
老祖宗告誡我們,坐吃山空。不讀書、謀局的人,其實是不斷消耗過去的智慧,和好吃懶做,有得一比。
家裡有一個懶漢,吃喝和花錢事小,最可惡的是會引起家人的心裡不平衡。
憑什麼勤勞的人,要養活懶惰的人?這樣的想法,一旦爆發出來,比窮困本身更可惡。
第四,道德缺失的人
一個缺德的人,會讓一家人都感到羞恥。
比方說,兒子偷了鄰居家的東西。社區裡的人看到父母,就會指指點點——他們家專門出現小偷,要注意。
家庭道德缺失,不是因為某一個人很壞,往往是家風落敗,或者父母的管教不嚴。
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。道德素質有多高,決定了家庭能否富貴發達。千萬不能小看。
結束語
《菜根譚》裡寫道:「家人有過,不宜暴怒,不宜輕棄;此事難言,借他事隱諷之;今日不悟,俟來日再警之。如春風解凍,如和氣消冰,才是家庭的型范。」
如果家裡出現了以上幾個人,不要大聲責備,也不要狠心把他們趕出去,而是引導他們改正。
如果一時半會,沒有辦法改正,就堅持用愛去感化他們,用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去誘導他們。當壞人的心裡,感悟到了春天來臨,就會慢慢變好。
十個手指,不會一樣長。我們要允許家人有缺點,並且堅持互幫互助,每個人都堅持揚長避短,家庭註定會興旺發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