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在心底,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,這無可厚非。
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「自私」的,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私,是指那些自私自利超過了一定限度,只顧自己的利益,不顧別人的利益,損人利己、貪婪成性的人。
不過,自私是一種會「進化」的缺點。
一般的自私,可能外在表現是斤斤計較,私心很重。而極度自私的人,表現出來的,反而是另一種狀態了。
從心理學角度來說,極度自私的人,往往會有這些特徵,這樣的人,可不能深交,否則必收其害。
一、熱衷道德綁架、利益至上
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《二十不惑》裡有著這樣一個情節,薑小果給出生農村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的王薇借了300塊錢,後來薑小果想換手機。
於是讓王薇還錢,結果王薇不但不還錢,還裝可憐引起同學圍觀。
姜小果錢沒要回來,還被同學批評沒有同情心。可轉眼薑小果就碰到了王薇在校門口的服裝店買衣服,薑小果再次要求王薇還錢。
不想王薇再次裝可憐,反咬薑小果虛榮,不是真心缺錢,對於像她這樣缺錢的人來說,很不公平。
這就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道德綁架,但極度自私的人就是會利用大眾氾濫的同情心,站在道德的制高點,要求別人無私奉獻。
王薇可憐嗎?可憐。
但別人有義務幫助她嗎?沒有。
而從道德上講薑小果幫了王薇,那她就是善人,不幫則是沒有同情心的傢伙。
道德的存在是為了讓社會更加穩定和諧,但落實到每一個個人身上則會產生矛盾。
那些利益至上的憑藉著道德帶來的便利四處謀利。
我們要學會分辨這些極度自私的人,盡可能的遠離。
二、說話不經大腦審視
這類人,好聽一點說叫做為人直爽,心裡有什麼說什麼,客觀一點評價這類人,就屬於情商低的表現,也是給予別人痛苦的根源。
他們只會第一時間滿足自我的想法,想到什麼就立刻表達出來,不會思考自己的話語是否具備殺傷性,生活中,相信沒有人喜歡遇到一個愛出口傷人的朋友。
我們對朋友的需求都建立在彼此有共同興趣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,沒人喜歡花費一大把的時間與精力去交一個滿嘴都是損話的人。
當然,只有極度自私的人,才不會考慮他人,以滿足表達欲望為主,全然忽視身邊人的感受。
例如,面對身邊朋友沒有做對的事情,情商高的人絕對不會當著眾人的面指出問題,而是會選擇私下與對方單獨探討,並以一種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。
但極度自私的人就不會想那麼多,會選擇當著眾人的面就指出對方的錯誤,而言語方式也比較直接。當別人因為他們的話語感到痛苦時,他們也不能感同身受。
生活中跟這樣的人在一起,無論是做朋友還是建立其他關係都很痛苦,他們太以自我為中心,只會在意自己的感受,會做出不尊重人的行為。
或許他們自己也無法意識,為何身邊老是有人對他們產生不滿,因為在他們的身上往往缺乏共情能力,性格中冷漠的成分居多。
將自己的事情特別當事,卻直接漠視他人的情感,無法在生活中主動去承擔不屬於自己范疇的事,即使向這類人提出需求,他們也要先看能否符合自己的利益。
擁有上面這些心理特徵的人,往往正常的外表下隱藏著「極度自私」,這樣的人,最好不要做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