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養老是一個社會問題,養老靠誰最可靠呢?
人老了,養老真可謂靠山山倒,靠水水流,靠人人跑啊。
在傳統的思維模式裡,養兒養女可以防老。可是當你真的變老了會慢慢發現,兒女和自己越來越遠了,有了家庭總是會照顧不周。特別是兒女負債累累的時候,也是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。
老年人歷經一生,為子女付出所有,到了養老時,多少老年人如果剩自己一人了就獨居生活。
如果老伴在還算是一大幸事,可以再相互看扶幾年,若是老伴兒再走了,那真是心酸和無奈了。
社會養老普及不到每個人,養老院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。人到晚年,老伴離世以後,最好要依靠以下兩個人。
一.離自己近的子女
生兒育女一輩子,養老還是靠自己。作為兒女,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,但是總在外地工作生活不能因為照顧老人,就工作也不要了,日子也不過了。
若家裡不是一個孩子,請不要做偏心父母,否則後果你「很難承受」。
假如有孩子都在外地,自然照顧起來就會很費勁,回家的時間就很少。所以,平時就少補貼他們,而應該多補貼在自己身邊照顧自己的子女。
以免讓離得近的孩子心生怨氣,進而產生不必要的矛盾衝突,時間長了,家庭會被弄得支離破散,誰也不願意照顧老人,只剩老人自己。
作為父母,要做到一視同仁,否則對于孩子來說,心理成長上會有一定的傷害,那麼父母老了也就很難孝敬父母,為其養老了。
二.左鄰右舍
人老了,經歷了一些事才明白,養老靠得住的還是自己。其實人老了健康比錢重要,能夠自己做飯,這樣的老年生活。
「金窩銀窩,不如自己的草窩。」人老了,靠房子養老都比靠兒女養老強。起碼自己的房子, 住起來舒服,房子本身也是「資產」。
等到人老了才真的會感受到,擁有一個健康身體的重要勝過擁有家財萬貫,自己趁著身體不錯還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悠然自得。
老年人養老,如果有伴還可以挪動,那自己相互照顧、扶持著吧;如果失偶或是單身,那也一個人自己照顧好自己,平時和鄰居多走動走動吧。
住得遠的子女不如近處的鄰居,因為鄰居可以相互照顧、扶持,關鍵時刻能幫助自己。
情感寄語:珍惜你的老伴兒,是晚年的福氣。
唐代詩人劉禹錫《酬樂天詠老見示》說:人誰不顧老,老去有誰憐。身瘦帶頻減,發稀冠自偏。
每個人都會想到當自己老了,有誰會對他表示愛憐?
其實除了老伴,能陪你走到最後,一路不離不棄的,沒有他人。如果沒有老伴和我們一起居住,再大的房子也只有孤獨和寂寞。老伴,不僅僅是我們的親人和伴侶,也是我們的朋友。
從青絲縷縷到白髮蒼蒼,你永遠是我最需要的人。幸福就是我需要你時,而你恰好就在我身邊,哪怕已經白髮蒼蒼。
當人老了,自己和老伴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不去麻煩兒女,就是最大的福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