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。
成年人之間的關係再好,不過是短暫的相聚之後,各奔東西。
人老了,註定要孤獨過,不管你是否願意,都要面對現實。
別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。人生的下半場,靠誰都會心寒,唯有自渡。
人到五十,你一定會發現,以下幾個人越來越薄情,令人心酸。
01
父母一直愛你,卻早已自顧不暇了,只能對你薄情。
有人說,父母是一條船,不管多大的風雨,都要載著兒女奔赴彼岸,尋找人生的幸福。
我們總以為,父母是無所不能的。其實父母只是把病痛隱藏起來,不讓你知道而已。
不是父母年老的時候,就病痛忽然冒出來了,而是父母在中年的時候,就留下了很多病根。他們為了養家糊口,使出了渾身解數,再苦再累都沒有放棄。
記得我上國中的時候,家裡連學費都湊不齊。父親去山裡當伐木工。山高路陡,父親摔傷了好幾次,每一次都是用白酒擦一擦,就強作歡顏地繼續去幹活。
父親七十多歲的時候,曾經摔傷的地方,每到下雨天,就痛不欲生。他終于被病痛,折磨成了一個頹廢的老頭。
當父母的身體越來越糟糕的時候,他們就不會管你了。你過得好不好,他們也只能遠遠地看著,擔憂著,卻不能幫你。
人過五十,父母還健在就是福氣,別奢望父母對你有多好。父母對你薄情,好無奈,他們真的不願意這樣。
02
老同學的感情還在,但是時光回不去了,註定漸行漸遠。
人在四十歲的時候,還會想起老同學。也許,有一些同學混得好,可以幫忙。五十歲的時候,很少去想老同學了,因為大家都在走下坡路,自顧不暇。
都是爺爺奶奶的輩分了,還常常同學聚會,不太現實。
也許,六十歲的時候,大家都退休了,可以組織聚會。但是,那時候的同學,很多都去了外地生活,有的身體不太好,哪能一起相聚?
有一句順口溜——拄著拐杖來的一桌,兒女扶著來的一桌,永遠來不了的一桌。
哎,同學情,一生情,到頭來還是要漸行漸遠漸。能夠建立一個群,常常在群裡聊一聊自己的人生狀況,就心滿意足了,不要指望同學的感情,還能如初美好。
03
兒女牽掛著你,卻為了生活而遠走他鄉,沒有辦法陪伴你。
有同事說過這樣一句話——兒女十八歲以後,和你的關係,就是「金錢關係」。
認真一想,還真的是這樣。兒女上大學了父母儘管給錢就行了,不要問為什麼?也不要問兒女什麼時候回來。
兒女會有工作,也會有自己的小家庭。你只能圍著他們的家庭轉,卻不能真正融入其中。似乎,你也變成了局外人。
父母和子女的關係,就是在聚聚散散之中,越來越分散。你站在老屋門口,盼望兒女從異鄉歸來。盼望著,盼望著,自己變老了,兒女也成熟了,從此各自安好。
你拉著兒女在家門口創業致富,如果他們不願意,你就是強人所難,也會折斷兒女的翅膀。
讓兒女去飛吧,父母只能目送他們的背影,無情地遠去。
04
一起長大的發小,各奔東西,難以相聚了,只能各自安好。
如果你在農村長大,你再回家鄉,就會發現,家鄉也變老了,不再是原來的模樣。
也許,過年的時候,都沒有玩伴陪你一起喝酒了。
曾經,一起長大的發小,經歷了太多美好的時光,但是後來,各奔東西,很多人都不會回鄉了。
當然,人與人的層次不同,你就是和發小在一起吃飯,也很難找到當初的感覺了,誰都不會是天真無邪的樣子。
魯迅先生和閏土是發小,但是兩個人的人生軌跡大不一樣。一個熱愛文字的人,和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在一起,顯然格格不入。
閏土稱魯迅為「老爺」,讓魯迅不知如何回答,也活生生把兒時的感情,用冷水澆滅了。
別把發小當一回事,聯繫不聯繫,都順其自然。也許,不打擾不聯繫,就是最好的尊重。
05
單位上的年輕人,把你當成「老人」,無情地把你淘汰「出局」。
過年的時候,「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」
換了門口的對聯,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了。
其實,單位上的新老更替,不也像過年一樣嗎?
每一年,都有老員工退休,也會招一批新員工。如果你賴著不走,也會被人轟走。
更可怕的是,新員工的工資比你高,工資效率比你高,青春活力比你更足,你不得不服氣。新員工也不會讓著你,而是想辦法把你擠走。
以老賣老是行不通的,憑藉過去的經驗是沒有辦法和年輕人競爭的。你要一直努力,也要學會認輸,接受人走茶涼的現實。
06
結束語。
龍應台在《目送》裡寫道:人生本來就是旅程。夫妻、父子、父女一場,情再深,義再厚,也是電光火石,青草葉上一點露水,只是,在我們心中,有萬分不舍:那撐傘的人啊,自己是離亂時代的孤兒,委屈了自己,成全了別人。
成年人的離別,是悄無聲息的。過去的感情再好,也不能代表今天的感情。你有一萬個不捨得,也不能阻止時間的腳步。
人過五十,應該看淡所有的感情,聚散隨緣。不管誰離開了你,都不必喧嘩,不要挽留。
小時候,父母和長輩為你打傘,長大後,你為兒女打傘。
成年人,互相較勁,又互相協作,到了最後,互不打擾,一拍兩散。
人老了,把孤獨當成享受,世事無常也是平常。